歌德学院采访我们

繁体版

再也不演教书先生和黑社会老大

为了给亚裔德国人的电影创作提供支持, 2012年,柏林亚洲电影网络成立了。其后两年,他们定期举办电影放映会,将电影发烧友连结在一起。

一 间生意兴隆的酒吧,光线朦胧;银幕上,一个男孩正在鲜花上踩来踩去。看上去仿佛与一场普通的电影放映会别无二致,但很快,一个包含社会行动议程的文化项目 便浮出水面。“两年前我从北京电影学院回到柏林后,一直在寻找专亚裔德国人的电影网络,结果却一无所获。”鲜红(Anna Hong Xian)谈道。2012年8月,她与阮翠庄(Thuy Trang Nguyen)合作创办了“柏林亚洲电影网”。她们第一次正式“会议”,是在一个小卖部前的啤酒凳上举行的。这一年半来,她们俩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定期组织 题为“银幕有约”的短片放映及讨论会。

一个面向亚洲电影人的柏林网络

2014年3月的见面会 上放映的是亚洲导演黄紫嫣的作品,一部令人不安而又富有诗意的短片《无用之花》以及阮保的两部纪录片。“选片时我们特意将亚洲电影和旅居国外的亚洲影人作 为重点。”阮翠庄强调说,重要的是为亚裔德国演员指出他们仍旧刻板化的表演方式,并努力使其不再仅仅被安排一些老掉牙的俗套角色。“方宇是德国电影界为数 不多的中国演员之一,而他所能出演的角色不是黑社会老大,就是教书先生。”鲜红介绍说。因此,秉持多元化精神的柏林亚洲电影网一直致力于以更有效的方式将 亚洲影人连结在一起,并帮助他们同德国制片公司更好地开展合作。

蒋丁丁两年前进入柏林德国影视学院(DFFB)就读,这 个网络使他获益匪浅:“结识一些影人同行,在自己拍片时获得帮助,都是非常棒的事情,而且我还可以在这里找到中国朋友!”在康拉德•伍尔夫影视学院 (HFF)导演系就读的杜耀豪也会定期来参加活动,“和之前的所有设想截然不同,柏林并没有那么多的亚裔德国人,其中的电影工作者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通过 看片会来相互鼓励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方式。”

“许多德国人对亚洲的认识非常有限”

尽管柏林亚洲电影网络的几位成员有着中国或是越南血统,网站的定位却超越了一切地理界限,“我们的着眼点是整个亚洲。尽管亚洲是一片广袤的大陆,但许多德 国人对亚洲的认识却非常有限。”人类学专业的大学生陈四庄(Trang Tran Thu)说道。她是在今年刚刚邂逅这个网站的。阮翠庄想要集中精力拍摄自己的片子,于是陈担负起了行动者的角色。“我们想要为自己代言,而不只是被他人代 言。电影界还没有亚裔德国人自己的网络?那我们就来创建一个好了!”陈着重强调了网站在社会政治方面的意义。因此,与类似“korientation“这样的文化协会以及柏林亚洲电影节的主办方开展合作在他们看来非常重要。

眼 下,每月一次的放映会大约汇集了三十位电影发烧友,但网络成员中也包括一些像记者陈思宏这样的老资格影迷,以及方宇、郭增权等几位演员。放映会安排在酒吧 里举行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决定,“只是一味死板地坐在那里看片就太没意思了,”阮说道,“我们希望通过电影来调动活动气氛。”最初的几场放映会是在克罗伊茨 贝格的电影艺术酒吧进行的,现在网络成员们改在柏林北部的Studio 8碰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算不上是柏林最受欢迎的角落。“这消除了另一些形式的偏见,不着眼于全球化,而只是立足于柏林这个地方。”陈四庄一面解释, 一面笑了起来。

啤酒桌上的艺术交流

安娜希望将来他们能够把柏林亚洲电影网办成一个协会形式 的组织,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德国大城市建立联系。“或许我们也能为其他领域的亚洲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舞台”,陈憧憬道。在Studio 8,这一晚的气氛极其热烈。片尾的最后一条字幕已经放完很久,影人们还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谈论着电影、剧本,以及柏林的生活。一些合作拍摄计 划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有朝一日终会有一部片子横空出世席卷大银幕——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李丽安(Lilian Maria Pithan)
撰稿人,主要为《Cafébabel》和《Europe&Me》等杂志撰写与德国、法国和亚洲相关的电影、文化和政治类文章

歌德学院 (中国)
2014年5月
如您对本篇文章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china@goethe.de
相关网页

http://www.goethe.de/ins/cn/lp/kul/mag/flm/zh12792581.ht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